本钢退休,爱好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歌词曾在国内多家媒体发表。对文学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纪念毛主席为雷题词62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近日,我来到辽阳雷锋纪念馆参观干部监督,聆听和参观了雷的感人事迹。不仅被雷锋的事迹所感动,也从雷锋故事背后和雷锋事迹中感受到了一种神奇的巧合。
雷锋的童年是不幸的。雷锋原名叫雷正兴,小名叫钢牙子。6岁时爷爷和哥哥就去世了,不满三岁的弟弟由于饥荒活活饿死在妈妈怀里,父亲也被日本鬼子打成重伤最终去世,妈妈不堪忍受地主儿子的悬梁自尽。雷锋成了孤儿,后由叔祖父收养。解放后土改中,雷锋当上了儿童团长,被免费送小学读书,1956年高小毕业,他在毕业发言中用铿锵有力的话语许下了三个愿望。他说:“我相应党的号召,决定留在农村广阔田地里做一个好农民,驾驶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做董存瑞黄继光那样的英雄。”
即使参加工作的雷锋也舍不得花钱,一直穿着破旧的衣服。他认为“钱要花在刀刃上”,所以他把钱都攒下来,希望这些钱能帮助更有需要的人。当时人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活繁重。1958年,湖南望城县团委号召人们捐钱买一辆拖拉机。即便雷锋的生活水平一直不好,但是雷锋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20元钱全部捐了出去,雷锋也是全县捐的最多的,受到了县团委的表扬,雷锋也成了县里第一批拖拉机手,他毕业发言的第一个愿望巧合的实现了干部工作。
1958年11月,鞍钢到望城县招工,雷锋又报名来到鞍钢成了一名钢铁工人,被分配到鞍钢化工厂洗煤车间当一名推土机手,又兼任语文教员。后来鞍钢在弓长岭山沟里建一座焦化厂,那里条件非常艰苦,当时正值初冬,建设焦化厂需要大量石料,他带领几名青年去冰冷的河里捞石头。有一次建筑工地突然下起了大雨,为了保证几十吨水泥不被雨浇,雷锋用雨布和自己盖的棉被遮盖水泥。他在鞍钢还是一位技术能手,发明了杠杆挖泥、建筑滑车、双轮车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被鞍钢评为革新标兵。他毕业第二个愿望巧合的实现了。
1959年12月,在弓长岭焦化厂职工征兵大会上,雷锋第一个报名参军,但是,由于他个子矮,体检没有合格。雷锋不甘心,那几天他吃不好睡不好,一心想当兵去保卫祖国。他找到了时任鞍山警备区副政委,兵役局局长余新元,恳切地表达参军的愿望。但是余局长还是没有答应他,他连续几天三番五次的去找余新元局长,余新元局长看到这个矮个子小伙这么执着,当了解到雷锋的苦难成长史后,破例“走后门”同意他参军入伍。雷锋毕业立志的第三个愿望也巧合的实现了。
雷锋入伍之后,当了一名运输连的汽车兵。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努力学习政治军事文化,争取在部队立功当英雄,做一名时代的好战士。”1960年,当他听说辽阳遭受洪水灾害时,把自己积攒下来的津贴100元全部捐献出来。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去抚顺工地帮助推砖,去火车站帮助接送旅客,雨夜送大嫂,在抚顺上寺水库受到洪水灾害时,他带病奋战七天七夜抢险救灾等等,这些感人的事迹受到了部队的多次表扬。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多次受到部队嘉奖。1962年8月15日,在指挥战友乔安山倒车时,车辆碰倒的一个电线杆砸在雷锋的太阳穴上,当场昏了过去。后经中国人民第202医院抢救无效,年仅22岁的雷锋因公殉职。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诺言,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更巧合的是多年以后,这位时任鞍山警备区副政委,兵役局局长的余新元,也把当代的活雷锋郭明义送去参军,郭明义比雷锋小18岁,从小郭明义就把雷锋当做自己的明星,一本《雷锋的故事》都快翻烂了,余新元听说辽宁省劳动模范郭洪俊的儿子郭明义想报名参军,便拖着伤残的身体前往了解这个应征青年的德才表现。郭洪俊在鞍钢也是很有名的,他曾经是辽宁省老一辈的青年红旗手。郭明义的母亲叶景兰,懂医、人好,经常义务帮人看病,老百姓都夸赞她。得知郭明义品学兼优,余新元非常高兴。他极力向负责征兵工作的人员推荐郭明义,使郭明义如愿穿上军装。1977年1月11日,余新元送郭明义上火车时,再三叮嘱:“一定要当个雷锋式的好战士!”这位局长送两代雷锋参军巧合结缘。余新元在201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坐在老兵方队车上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当时那个年代正值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一些青年思想上存在着一些疑惑和彷徨,《中国青年》编辑部正在准备开展“怎样做一个和平建设时期的革命者?”的问题讨论,而雷锋正好是和平建设年代涌现出来的一个先进模范人物,恰好作为一个先进典型向当时广大青年推出。
据《中国青年》编辑部当年的同志回忆:雷锋精神传播有着传奇的色彩。先是共青团辽宁省委在全省青少年中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1963年2月初,首都各大媒体先后刊登了雷锋的事迹片段和雷锋日记摘抄。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教育活动的通知》,《人民日报》等首都大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伟大的战士——雷》。《中国青年》编辑部的同志在研究如何宣传好雷锋事迹的讨论中,一位同志提出,我们可不可以请毛主席为雷锋题个词?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与会编辑的赞同。但大家转念一想,毛主席日理万机那么忙,会答应这个请求吗?大家又分析琢磨一番感到有可能,理由是有先例。毛主席曾为刘胡兰烈士作过“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那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雷锋是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有时代特点和典型意义。而且,毛主席一向关心青年成长,关心《中国青年》杂志,大家回忆起毛主席1948年就曾为当时复刊的第一期《中国青年》写下“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题词,说不定这次会应允我们的请求,就这样他们发出了请求毛主席题词的信函。信函是请编辑部毛笔字写得最好的一位同志,用毛笔认真抄写的,为了让毛主席便于阅读,字写得很大。在一个中间带红方框的信封上写到:呈 毛主席。信发出后,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着……过了两三天,有同志提议打电话询问一下。于是拨通了主席办公室的电话:“我们是《中国青年》编辑部,请主席题词的信收到没有?主席看过没有?准备不准备题词?”接电话的是主席的秘书林克同志,回答:“信收到了,主席看过了,没有表示态度。”他们分析,没有表示态度,就是没有拒绝,也许毛主席正在考虑。过了几天,他们又打了一个电话。林克同志的回答是:“主席已决定为雷锋题词。”听到这个信息,编辑部的同志欢欣鼓舞。接着,他们请林克同志报告毛主席,《中国青年》杂志准备出个“学习雷锋专辑”,计划在3月1日出版,付印时间是2月24日,请主席最好能在2月23日前题好。其实,这一时间请求已在给请主席题词的信函上说明了。2月22日下午3点,随着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从传来,林克同志在电话中告知:“毛主席为雷锋的题词已经写好,请你们派人到西门来取。”杂志社通讯员立马骑上自行车,顶着凛冽的寒风,以最快的速度向骑去。数十分钟后,当毛主席“向雷学习”七个雄浑厚重、刚劲飘逸的大字展现在他们面前时,编辑部上下无不欢欣雀跃。为了防止在传看中题词原件受到污损,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手迹装在一个玻璃镜框里,大家如同传看一件稀世珍宝那样,捧着这个镜框轮流传看。
当时的团中央很重视关于雷锋的宣传,也很关注我们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这件事。同志对编辑部的同志说,这是件大事,一定要认真学习,宣传好毛主席的题词和雷锋这个典型。很快,毛主席的题词作为插页刊登在1963年3月2日出版的第5-6期《中国青年》杂志 “学习雷锋专辑”上。毛主席为雷题词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新闻界。随后各报刊纷纷派人或打电话给《中国青年》编辑部,要求刊登毛主席题词。新华社也准备发消息。事关重大,编辑部不好自己做主,于是向上级请示。经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罗瑞卿协调,决定新华社于3月4日发通稿,向全国播发毛主席题词消息及手迹,各报于3月5日刊登。就这样把毛主席向雷的题词定格在了3月5日,实际上毛主席题词的时间是2月22日。这期《中国青年》还发表了周恩来总理的题词:“雷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以及、董必武、郭沫若、罗瑞卿、谢觉哉等写的诗和文章。此外,还有介绍雷锋生平事迹的通讯,近3万字的《雷锋日记摘抄》,以及雷锋遗诗等。1963年3月5日,首都和全国各大报刊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和新华社的消息。3月5日,也被作为毛主席发出“向雷学习”伟大号召的日期,清晰地镌刻在史书上。
原来,《中国青年》编辑部在向毛主席发出请求为雷锋题词的同时,也向周总理发出请求题词的信函。周总理的题词早于毛主席的题词送到编辑部,题词是“雷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过了几天,周总理在得知毛主席题词后,派人打电话到编辑部,询问主席的题词是什么内容,编辑部作了报告。周总理遂又作了题词:“向雷学习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 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公而忘私的精神 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对雷锋事迹做了精炼的概括。
雷锋的事迹宣传,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是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声势最大,影响最大的,其中雷锋的故事也有着几个比较神奇的巧合。雷锋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尤其是新的时代呼唤千千万万个雷锋涌现,无论你是工人、农民、战士、科研人员,还是教师、服务人员等,各个行业都应该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雷锋精神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巨大的精神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